在《大学世界新闻》的一篇文章中,著名教授蔡宇卓和沈文钦论述,新法是朝着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标准化、去中心化和多样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尽管新学位法案并未明确涉及国际学位项目合作,但其广泛的框架暗示了潜在的合作机会。根据蔡和沈的说法,该法明确了省级教育机构在授予硕士学位方面的权限。它允许某些精英大学自主创建硕士和博士项目。这种增加的自主权使这些机构在开发国际学位项目方面具备了更多控制权。
此外,新法案就学位程序和质量保证制定了更全面的法规,使之更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要求现在将优先实现特定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严格关注学习时长。作者指出,中国的硕士学位通常需要两到三年,学生们觉得时间过长,纷纷寻求海外教育。然而,新法没有规定硕士课程的必要时长,为一到两年的短期学位选项创造了可能性。
根据作者说法,向更短学位周期的转变可能简化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双学位合作,使其更具时间效率和吸引力。新法律并不要求攻读职业学位的学生撰写论文,而是允许他们通过实践成果,如创意作品,满足学位要求。这项规则为中国未来在研究生项目开发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2024学位法还规定,当机构在海外授予学位或国际学生申请中国学位时,该法的条款适用。
这一立法澄清表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发展,单位将越来越支持中国大学在海外提供学位课程。蔡指出,虽然新学位法旨在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但也存在挑战。多年来,研究人员和学者发现,中国的1980学位条例影响了与国际伙伴的学位项目合作。该条例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将高等教育学位分类为具有严格中央控制的国家资格。实施新学位法并不意味着学位的所有权从中国单位转移到高等教育机构。蔡解释道:
“法律并未将学位的所有权转移给高等教育机构。例如,在建立国际学位项目(包括联合学位或双学位项目)方面,大学仍缺乏完全的自主权。”“这意味着1980学位条例提出的困境,如前所述,部分仍未解决。”此外,由于入学要求的不同,将中国和国际学生整合到国际机构的联合学位项目中仍然具有挑战性。大学在建立国际学位项目(包括联合学位或双学位项目)方面仍缺乏完全的自主权。
尤珠·蔡,塔姆佩雷大学
虽然在硕士阶段联合学位项目可能取得成功,但考虑到期限、毕业要求和答辩程序,中国的当前要求非常复杂。此外,新学位法案未提及’联合学位’一词,使得在中国法律框架下授予此类学位的标准相对不明确。